歐洲近年掀起食用油反思熱潮!當消費者願意購買每升 20 歐元(約台幣 750 元)的汽油時,為什麼卻在廚房裡使用每升 1.99 歐元(約台幣 75 元)的橄欖油。
你怎麼敢吃這些廉價橄欖油?!
在七年前一場米蘭經貿會議上,國際橄欖基金會(International Olive Foundation)董事之一 Gino Celletti,嚴肅地質問大型經銷商如何能夠將橄欖油的售價壓在每升 1.99 歐元(約台幣75元)。
Celletti 指出,這些廉價油幾乎已超越橄欖油的界線;如同一輛車的輪胎被磨地光滑、煞車也快不行了,只能行駛在晴天筆直的道路上,極其危險。而受邀的買家宣稱根據化學分析結果,他們有權在橄欖油瓶上標註「特級初榨」。
消費者無法判斷什麼是真正好的橄欖油
Celletti 提到,當他聽完這番論述,心中激動的情緒完全無法平復,因為若橄欖油只憑化學分析並不足以證實本身的品質。而廠商壓低食用油價格的基礎完全建立在消費者的無知之上,在不了解市場價格的合理性時,消費者對於價格的理解往往來自於身邊大眾的看法,就像是如果有一位家庭主婦花 1.99 歐元買一公斤的龍蝦,大家會認為她很愚蠢或瘋了。因此,即便超市有提供高品質的橄欖油,但是霧裡看花的消費者,根本無法判斷何謂一瓶真正好的橄欖油,以及它該有哪些風味的知識。
造假紅酒被討論撻伐,但每天用的假橄欖油卻無人理睬
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營養學系教授 Francesco Visioli 寫道,市場為何對於造假的紅酒廠商,嚴加撻伐,甚至能登上新聞頭條引起大家討論,但是同樣經常發生的橄欖油詐欺案,卻被漠視。
消費者都了解橄欖油對於人體健康有益,但卻錯誤地將此概念加諸於任何一種橄欖油身上。事實是,橄欖油不是初榨橄欖油就是非初榨橄欖油。簡單來說,橄欖油不是高品質的,就是低品質的,沒有太多模糊地帶。使用高級橄欖油,可以減少添加的油量,同時為料理添增更多營養價值,甚至能提升整體的用餐經驗。
沒有果香味就不是特級初榨橄欖油
除了台灣之外,歐美近兩年連續爆發橄欖油造假風波。食品作家 Nancy Harmon Jenkins 指出,消費者不懂辨認橄欖油品質的問題,好比無從分辨馬桶水和香奈兒香水的差別。正面的橄欖油氣味包括果味(Fruity)、苦味(Bitterneess)、嗆辣味(Pungent),甚至可以說,零果香就不是特級初榨橄欖油,零苦味與零嗆辣味的橄欖油肯定不是具備多酚營養價值的橄欖油。
唯有當消費者認真看待橄欖油應有的特性,才能真正揮別吃下肚的食用油比汽油還廉價的窘境。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