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長期以來受到一種觀念植入「特級初榨冷壓橄欖油適合拿來涼拌沙拉,煎炒炸等高溫烹調最好還是用大豆沙拉油」,導致許多人對於橄欖油是否能耐高溫存疑。
其實除了發煙點之外,「油品的穩定度」才是高溫下是否會產生有毒物質的重要關鍵。品質好的冷壓橄欖油稱為「特級冷壓橄欖油」,可以保留果實內的營養,生產過程中嚴格控管,所以對熱敏感的「游離脂肪酸」(酸價)含量很少,一般需加熱至比炒菜溫度高的 180-195度才會產生油煙。且冷壓橄欖油的製作方法,讓冷壓橄欖油的含水量會比其他食用油高,加熱時易產生水煙而非油煙,不油膩的特性也幫助料理結束時更方便清理。
最終,吃下肚裡的冷壓橄欖油富含橄欖多酚及維他命 E,除了美味之外更為料理增添營養價值。猶有甚者,超低酸價的特級初榨橄欖油還可以耐受到 207-210度的高溫呢!
簡而言之,特級初榨冷壓橄欖油是再適合不過用作每日料理的食用油。
聽起來蠻合理的,但是那以往我們認為「特級初榨冷壓橄欖油適合拿來涼拌沙拉,煎炒炸等高溫烹調最好還是用大豆沙拉油」究竟如何解釋呢?
此刻,我們找到史考特醫師的部落格,他作了非常詳盡的資料搜集與整理!是有科學根據並且實事求是的一則好文,分享給每一個讀者。
請參考史考特醫師部落格【一分鐘健身教室】裡的完整分析:
http://one-minutefitness.blogspot.tw/2015/12/olive-oil-heat.html#more
史考特醫師,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點開始進行資料搜集與佐證佐證,問題就是「以長壽著稱的地中海地區居民,都只拿當地盛產的橄欖油來涼拌沙拉,而不用來煎炒嗎?」
<摘要 1 > 極性物質百分比測試(簡稱質變測試)
極性物質是甚麼玩意?引述一下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公開資訊:極性物質能反映出油品在高溫加熱後的質變,也能作為何時該換油的指標。全世界的標準都是一樣的,只要極性物質大於 25 克 / 100 公克即成為有害物質(意即上限=25%)!
2001 年的西班牙學者將橄欖油、葵花油、以及上述兩者一比一調和成的混合油拿來炸冷凍食品。在經歷了20回合(!)的酥炸後,僅有葵花油中的極性物質超出規定上限的 25 克/ 100 公克 。
換句話說,葵花油在歷經了 20 回合的油炸後立刻變身為極性物質超標的有害物質!
(經過20回合油炸,葵花油中的極性物質高於其他兩者。)
圖一:葵花油的氧化速率較橄欖油高!(圖片來源: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)
<摘要 2 > 170 度連續油炸的質變測試
後來,葡萄牙學者還接續著研究,換了一種方法,拿了「特級初榨橄欖油」、「初榨橄欖油」、「純橄欖油」還有「葵花油」,通通一起加熱到 170 度來炸薯片,採取連續性的 Torture Test 極端測試。
圖二:特級初搾橄欖油耐熱更穩定(圖片來源: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)
(油品中的極性物質比較,葵花油在 15 小時因超標而出局)
同樣地,我們再度發現葵花油在第 15 小時提早陣亡,極性物質比例突破法定上限的 25%,這油非丟不可。
圖三:特級初搾橄欖油不易產生有毒氧化物 (圖片來源: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)
<摘要 3 > 特級初榨橄欖油的過氧化物,歐盟有規定
歐盟其實是有規定過氧化物的數據,台灣還沒有什麼人知道,再者,混油冒充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更不想討論這種議題。
總之,葵花油中的過氧化物(Peroxide Value, PV)及茴香胺價(p-Anisidine Value, p-AV)都明顯較高,這象徵著油脂被氧化程度較嚴重。長期食用被氧化的油脂,對健康影響甚鉅。
結語
根據以上幾篇文獻的結論,史考特醫師做出以下幾點建議:
以上,希望對各位煮夫煮婦們有幫助。
(註:富含飽和脂肪的豬油、奶油、椰子油也都是適合油炸的替代方案。但史考特醫師認為橄欖油中的抗氧化物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是更健康的選擇。)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